资讯中心


深圳市银行业协会微信公众号
微信扫描二维码,随时随地了解协会最新动态。
 
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> 资讯中心 >> 行业动态 >> 国内银行业
平安信托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姚贵平:坚持“三不”、修炼“四心”,打造信托“百年老店”
发布: 时间:2023-8-2 16:40:22   浏览:

7月14日,由证券时报社主办的“2023中国金融机构年度峰会暨2023中国信托业发展高峰论坛”在深圳举行,平安信托党委书记、董事长姚贵平围绕“打造信托‘百年老店’”主题发表演讲。今日发布演讲全文。

尊敬的各位嘉宾、同仁:

首先感谢证券时报为行业交流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,也非常荣幸与大家一起共同探讨信托转型的话题。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:坚持“三不”、修炼“四心”,打造信托“百年老店”。

改革开放40多年来,国内信托业在融资供给、金融市场建设、财富管理等方面虽有所建树,但经历多次清理整顿,2001年“一法两规”颁布实施后,仍有多家机构破产清算或被取缔停业。根本原因是过度利益驱动、背离制度初心、偏离价值坐标。三分类新规出台,为行业转型指明了方向,资产服务信托、资产管理信托、公益慈善信托三大业务,具有双轻性、长期性、稳定性特点,这与百年老店诚信、专注、持续、稳定的价值主张高度一致,为信托打造“百年老店”奠定了基础。

在月初召开的信托业年会上,国家金管局肖远企副局长指出:信托业发展前景广阔,但要把前景变为现实,必须跨越“两道坎”,一是要下决心业务转型,二是要下决心获得市场信任。结合平安信托转型探索实践,坚持“三不”、修炼“四心”,是跨越转型两道坎、打造百年老店的具体举措。

“三不”:第一,不滥用“任意门”

信托机制灵活可以满足客户跨市场、跨地域、跨类别、跨行业的多元金融需求,但牌照灵活性与合规性是统一对立的关系,多年来行业发展几经波折,正是灵活性特点与合规性要求之间博弈、冲突的结果。三分类新规清晰界定了信托业务的边界和内涵,将资产管理信托严格纳入资管新规统一监管,将牌照灵活性优势更多体现在资产服务信托上,体现在委托财产的多样性、受托场景的丰富性、服务内容的多元化上,确保灵活性优势用在主业正道上、限制在合规自律框架下。

第二,不迷恋“融资牌”

信托本质是资管、是服务,不是融资、不是刚兑。传统融资业务是银行的“主战场”,信托做融资业务存在先天不足,能力禀赋上,信托资金成本高、客户层级下沉、资本实力弱、风控能力差、集中兑付风险大;合规要求上,为了形式合规、促成业务落地,设计多环节流转、多层级嵌套、多主体参与、极其复杂的交易结构,合规、法律风险大。因此,退出传统融资业务是大势所趋,信托应坚持错位发展,推动从融资业务向资管信托本源转型,逐步摆脱对融资业务的路径依赖,构建可持续发展的新业务支柱。

第三,不擅闯“无人区”

“无人区”意味着条件恶劣、风险极高。要开拓“无人区”、开辟“新天地”,前提必须要有充分的体能储备、装备支持和经验积累,否则不仅会徒劳无获,更是难以保全、全身而退。信托以往十分推崇“打猎文化”,对“无人区”无所畏忌,只看利益、忽视风险,心存侥幸,导致深陷风险,甚至引发经营危机。信托业转型需要积极创新,但新业务、新模式探索,一定要在能力具备、制度匹配、风险可控的情况下开展,并坚持实质重于形式原则,以“四个有利于”作为衡量创新的标准,即是否有利于提高效益、有利于提高效率、有利于控制风险、有利于提升体验,否则就是伪创新。

分类新规出台前,平安信托即在行业内率先启动战略转型,明确了以服务信托、私募股权、机构资管业务为核心的战略业务方向,同时根据“三不”原则,坚决退出传统融资、通道业务等。2022年以来,公司传统融资业务减少597亿,降幅55%,服务信托业务增加1559亿,增幅77%。

修炼“四心”:第一,恪守立业初心

信托立业初心,一是基于信托制度本源。信托制度起源于信义原则,基于委托人对受托人的高度信任。因此,信托机构要以受托为本,履行受托人职责,做到忠实诚信、勤勉尽责,为投资人创造价值,保障委托人、受益人合法权益最大化。要将信托风险隔离的制度优势和专业能力结合起来,不断丰富信托机制在财富管理、公益慈善、社会治理、风险化解等领域的应用,彰显服务社会民生需求的巨大潜能。

二是基于为民服务本色。信托服务的不仅是委托人、受益人,还包括员工、股东和社会各界。因此,为民服务要践行“四大使命”:为客户创造价值,诚信为本、服务至上;为员工创造价值,职业发展、安居乐业;为股东创造价值,稳定回报、资产增值;为社会创造价值,回馈社会、建设国家。全面履行“四大使命”,实现公司的长期、均衡、高质量、可持续发展,最终为客户、员工、股东及社会创造更大而长远的价值。

第二,保持恒心定力

三分类新规鼓励回归本源、立足长远,但要真正落到实处,关键要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,打好基础、久久为功。

一是文化建设。现代企业的竞争,归根到底是企业文化的竞争。对信托而言,受托文化是行业做大做强,保持生命力、竞争力和稳健增长,实现远大愿景的根基和保障。平安信托在实践中将平安新价值文化与信托受托文化相结合,大力弘扬“专业创造价值”的理念,把“价值最大化”作为根本准则、作为检验一切工作的标准,融入到公司发展战略、制度规章、考核激励、员工培训等各环节,实现社会价值与商业价值、长期价值与短期价值、公司价值与个人价值的辩证统一。

二是合规经营。只有合规,业务才有生命力,组织才能走得远。作为持牌机构,合规、守法是信托应该坚守的底线,三分类新规进一步对行业合规自律、尽职履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。平安信托基于管理人、受托人的职责义务,把重点放到合规操作、尽职履责上,淡化传统主动、被动管理之分,重点强化关联交易控制、信息披露等薄弱环节,内化于制度中、固化于流程中、实化于系统中,覆盖募投管退各环节。

三是考核激励。三分类新规鼓励深耕专业、立足长远,考核激励也要配套建立一项“长跑”机制、提供一套长期的机制保证。平安信托在实践中,根据不同业务周期长短、收益模式、风险特点,有针对性采取预算制、递延制、提奖制等多种激励方式,保证薪酬与风险承担一致。除物质激励外,更多关注员工的职业发展、精神荣誉需求,构建员工发展三大通道,将员工个人价值实现与公司高质量发展有机统一起来,形成考核激励长效机制。

第三,锻造匠心精神

回归资管、服务本源,把三大业务打造成为“金字招牌”、“行业名片”,必须以主动管理能力提升为核心,在专业修行、价值创造下功夫,构建形成差异化、不可替代的竞争优势。

(一)资产服务信托践行“受托服务+”,强化“三协同”

资产服务信托彰显了信托的独特价值,但如果仅局限于搭建信托架构、提供事务服务,缺乏为客户、为社会创造新价值的能力,信托极易成为通道,不利于可持续发展。资产服务信托应建立“受托服务+”的发展理念,以受托服务切入场景,与客户群体、信托财产建立接触点,通过增值服务赋能,延展业务链条、丰富服务内涵、创新业务形态,为客户创造新的价值。

一是股东协同。依托股东背景及资源优势,形成差异化的产品服务能力,是服务信托业务特色发展的核心驱动。平安信托2012年成立了国内首单家族信托,10多年来依托平安集团金融、医疗两大生态资源,为委托人、受益人提供财富传承、保险医疗、健康养老、慈善公益等定制化服务,形成了覆盖股权家族信托、养老家族信托、保险金信托等全产品体系,目前家族信托规模360亿,保险金信托规模突破1000亿,市场占比超60%。

二是渠道协同。资产服务信托离不开各类合作方,覆盖优秀投顾渠道、代销渠道、服务商渠道,建立共赢、高效的渠道生态,是做大做强的关键。平安信托在渠道布局上持续投入,打造了基于系统的渠道生态平台,目前已聚合了65家银行券商等渠道机构、100家投顾机构。

三是业务协同。资产服务信托、资产管理信托、公益慈善信托之间是相互支撑、相互促进的,立足委托人需求,强化资金、资产、产品、服务间的衔接,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。比如,三分类新规新推出的普惠版家族信托—家庭服务信托(100万起),平安信托将集成平安集团内证券、基金、理财子等明星投资经理、明星资管产品,形成资产管理信托拳头产品,嵌入家庭服务信托,满足委托人对资产收益性、安全性、稳定性的多元需求。

(二)资产管理信托坚持差异发展,提升三大核心能力

资产管理信托遵循资管新规,与保险、证券、基金、理财子同台竞技,因此既不能走传统融资的老路,也不能盲目跟风其他同业,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,在既能体现信托牌照优势、又具有专业和资源优势的特色领域深耕发力,打造具有信托特色的资产管理业务。

这方面,平安信托重点在服务保险等机构资金资产配置上发力深耕。不同于个人投资者,以保险为代表的机构投资者风险识别、承受力更强。国际知名的黑石、麦格里等顶级私募机构80%以上的资金都来自于机构资金。平安保险资金每年有约4500亿投资配置需求,在利率下行大趋势下,对私募股权、基建、商业地产等长久期资产配置需求迫切。平安信托充分发挥在资产端的优势,多年来持续布局积累,目前服务平安保险的资产配置规模超过1000亿,并逐步建立起核心能力闭环。

一是一体化投研能力。区别于券商研究所模式或委外采购模式,一体化投研以公司投资团队、风控团队为骨干,从投资实战、买方视角出发,以战带训、以训促战、战训结合,快速精进行业投研能力。同时,通过行业协会、投资论坛等积极发声,提升专业和品牌形象。

二是资产营运能力。三分投、七分管,与传统融资业务投后不同,基建、商业地产等股权投资必须实际参与运营管理,提升分红回报及价值增值。具体方式上,可以依托股东产业赋能或是联合外部产业龙头合作,利益绑定,合作共赢。

三是资金募集能力。机构资金更加专业,需要专业募资团队做好营销维护,精准刻画机构配置需求、风险偏好,并以专业的投资团队、优异的历史业绩为根本,获取投资人的信任。

(三)公益慈善信托变革服务模式,打造开放“云平台”

共同富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,信托在这方面有天然的制度优势,但目前发展还不充分。除财产登记、税收制度问题外,主要是生态建设、资源整合不足,商业模式还停留在找资金、找项目的低效阶段,难以形成规模效应。
平安信托高度关注公益慈善事业,2002年成立国内首单公益信托,目前业务覆盖乡村振兴、扶贫助困、教育助学、生态保护等诸多领域。针对业务发展的痛点,平安信托致力于探索搭建一个开放、合作、共享的公益慈善云服务平台,整合社会、政府、监管、同业等各方资源,解决行业痛点,共同推动公益慈善事业发展。对公益基金管理人,提供一站式、全流程、全方位服务系统,帮助降低管理成本,提升管理效率。对公益慈善参与者,建立公益慈善账户,体现公益慈善贡献价值,积累公益慈善正能量。对公益服务机构,开放平台接口,为公益慈善同行者建立更加便捷、高效的服务通道,形成紧密型的公益慈善服务生态。对政府部门,提供监管评价闭环体系,保证公益事业公开、公正、透明、良性可持续。

第四,胸怀变革之心

时代在变、市场在变、客户在变,打造信托“百年老店”必须适应新形势,融合新的组织形态、技术手段,才能永葆活力。

1、变革政策制度。推动《信托法》修订,完善信托财产登记制度,制定信托公司分级分类管理制度、资本管理办法,鼓励信托公司间差异化发展。配套三分类新规业务细则,对标资管新规,拉平资产管理信托与其他资管产品的政策尺度。

2、优化组织结构。三分类业务更加强调专业化,组织模式要从传统“打猎”模式向“海豹突击队”的尖兵模式变革,前中后一体化、管理扁平化,反应迅速、执行精准。同时,要大幅优化传统融资类业务人员,重点引入产业、资管、科技、法律、税务等专业人才。

3、加强科技赋能。一是赋能业务发展。资产服务信托场景多、周期长,需要强大的运营系统平台,保证服务效率和质量。目前平安保险金信托单月最高量超过2600笔、单笔设立最短2小时,背后是持续多年的科技投入支持。资产管理信托具有强数据、重模型的特点,需建立一体化投研平台,引入大数据、人工智能等技术,满足高频估值、交易、组合投资等需要。

二是赋能风险控制。将制度建立在流程上,将流程建立在系统上。利用数字技术、量化工具、分析模型,嵌入尽调、估值、交易、监测等全流程环节,实现风险管控的先知、先觉、先行。

纵观国内外商业发展史,恪守立业初心、保持恒心定力、锻造匠心精神、秉持变革之心,是百年老店基业长青的基石。随着三分类新规的落地,信托公司应使命担当,守正出新,坚持“三不”原则,持续修炼“四心”,以高质量发展铸就信托“百年老店”,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作出应有的贡献。

相关文章